第253章 野味(1 / 2)

考斯特停下后,下来二十几号人。

坐的满满当当。

后面还有几辆小车,也下来了不少人。

有省里的,也有市里的。

省厅来了一位领导,省农科院专家也来了几位。

介绍了下,下来的专家姓程,五十多岁的样子,农科院专家。

头衔一堆,听着很牛逼。

握手寒暄了下。

程专家显然有点被姜宁的年轻惊讶到,问了下:“姜总今年多大了?”

姜宁道:“二十七。”

程专家就赞叹:“年轻有为啊!”

姜宁呵呵两声,问:“咱们是上楼坐会还是先去参观?”

大伙都看专家。

程专家道:“先去看试验田吧!”

于是掉头上车,去了试验田。

姜宁也上了考斯特,担任讲解员。

一路介绍农场情况。

到了地里,张博和几个研究员早就等着了。

姜宁介绍了下,张博还有点激动。

和程专家握手时也有点拘谨。

显然知道这位程专家的名头。

程专家下了地,弯着腰亲自查看麦子株本。

一群人在左右两边散开,跟着看稀奇。

不是第一次见,之前早就来过了。

程专家问了几个专业的问题。

姜宁当然答不上来,由张博负责解答。

育种栽培这些东西,他就知道个皮毛。

太专业的东西,就回答不上来了。

程专家问的很详细,尤其是母本选育方面,从怎么发现麦子变异,什么时候发现,到几次栽培选种育种以及土壤气候条件等各方面的实验过程,事无巨细都要问个清楚。

这些东西姜宁哪里知道。

张博知道,全都装在脑子里。

有问必答,一脸的胸有成竹。

程专家问半天,最后才问了一下:“你们试种最高产量多少?”

张博道:“之前人工栽培精种每平方米产量在四斤左右,理论亩产能达到2700斤,这二十亩小麦是机械化种植,产量肯定没有试验田高,我们的目标是亩产2000斤。”

程专家问:“有籽粒吗,我看看!”

张博道:“有,在研究所呢!”

程专家道:“那去研究所吧!”

于是一群人又回到车上,去了研究所。

研究所并不远,一公里路就到了。

程专家下车打量了一下,笑着说:“你们的环境确实很不错。”

姜宁道:“就是树种了多了一些。”

进了一楼,来到一间种子标准储藏室。

两边排了两排架子,架子上是许多玻璃罐。

罐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麦子,目测能有上百种。

有大有小,有扁也有圆。

光是仙灵一号种的种子标准就不下十多种。

张博拿过一个玻璃罐子,打开取出几粒种子给程专家看:“这是我们精选的状态最好的仙灵一号种的母本,数量不太多,在另外一块试验田种了大约二十平方左右。”

程专家拿了几个种子看了看。

然后放到掌心,摊开了手掌细看。

种子很大,麦子长的跟豆子一样。

但看形状,的确是麦子无疑。

程专家啧啧称奇了两下,研究了一辈子的小麦。

个头这么大的麦子还真第一次见。

问了几样成份数据,张博都对答如流。

参观完种子标准储藏室,又去参观实验室。

一圈转下来已经过了五点半,眼看饭点都到了。

陆经纬提议先吃饭,程专家没有反对。

于是上车去了北安宾馆,在北安宾馆吃饭。

陪着吃了一顿晚饭,把专家送到客房。

一群人去遛弯,看北安夜景。

姜宁想跑,被叫住。

小县城的夜景能有什么好看。

新城区还好点,但县宾馆在老城,就更没看到。

但领导们兴致盎然。

沿着马路走了一阵。

省厅领导才说:“仙灵农场了不得啊,这也算是给省里立了大功。”

姜宁不解:“这个怎么说?”

领导说:“从农业发展现状来说,河西也算是农业大省,但在农业科研领域,我们确实要落后于中原、鲁东等省份。从地理气候方面来说,河西也有适合农业耕种的平原区,光照时间甚至比中原和鲁东等农业大省还要长,也适合种植小麦,但在实践生产过程中我们的一些技术指标却远远不如人家,缺水干旱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,但我们在良种培育上也确实不如人,一直没有能培育出适合本土的高产粮种,你们这个仙灵一号种搞的就很好。”

姜宁问道:“有奖金吗?”

领导脸皮抽抽:“回头再给你批一笔科研经费,一定要搞出成果。”

姜宁道:“成果不是已经有了嘛!”

领导说:“光你们这里种可不行,还要有大范围推广的能力,河西气候多样,要能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,让全省的小麦种植区都能种植并且高产才可以。”

姜宁觉的这不是他的事。

农场撑死就一民企,哪能承担这么大的责任。

肯定还有下文。

果然。

领导又说:“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,我觉的你们应该和省农科院合作,省农科院在各地都建有科研基地,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基础,尽快拿出成果来。”

姜宁这会醒过来了:“领导,和农科院合作没问题,但功劳归谁?”

领导定下调子:“你们是发明者,但农科院也有功劳的嘛!”

姜宁点头:“那没问题了。”

省农科院也下来了几个专家,就在旁边呢!

想说什么,嘴皮动了动。

却没有说出来。

溜达一圈,回宾馆歇息。

把人都送上楼,又和老陆在外面聊了几句。

姜宁才坐上来接他的车回了农场。

翌日上午,先参观农场。

然后到了麦田,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。

姜宁没有跟去麦田,带着一群人去捉兔子。

农场现在到底有多少只兔子,没有人知道。

姜宁也不知道,数不过来了。

林区的牧草被啃的长不起来,兔子比树还要多的多。

拿个网兜随便一兜,就能兜住好几只。

现在捕猎大队比伐木队的人还多。

领导来过几次,也知道情况,问:“你们现在一天捉多少兔子?”

姜宁道:“两万多,去年出了四百多万只,今年估计更多。”

领导也不得不赞叹一句:“这农场可真是个聚宝盆。”

姜宁道:“现在兔子创造的收益都快赶上卖木头了,领导能不能协调下销路?”

领导摆了摆手:“这你得去找林业厅协调,我也帮不了你。”

姜宁也就随口一说,没指望。

体验了下捉兔子的乐趣,正准备去果园。

一群羊从旁边冲了过来,看到一群两脚兽后,直接转个弯,消失在了右前方,那速度快的好多人都有看清,仿佛就只是惊鸿一瞥。

领导也没看清,问:“刚刚那是青羊?”

姜宁说:“是的!”

领导问:“不是只有十几只吗,刚那一群好像不少。”

姜宁道:“这些玩意跑的太快,人没法靠近,很难统计真实的数据,无人机拍到的大概有四十几只吧,这玩意儿繁衍的太慢,估计也是基数太少。”

领导点头:“羊的繁殖能力其实并不差,基数大了繁衍速度就快了。”

大伙纷纷点头。

出了林区,正准备往果园走。

一个捉兔子的工人跑了过来:“老板,刚刚一只青羊撞树上了。”

姜宁不明所以:“撞就撞了,这还用给我说?”

工人道:“那青羊快不行了。”

姜宁一愣:“还有这事?”

工人连忙点头:“以前没出过这种事,那玩意是保护动物,得咋整?”

领导们都看向姜宁,这厮该不会是想吃野味故意安排的吧?

姜宁扭头看看,问:“领导过去看看?”

领导点头:“那去看看!”

于是重新进了林区,跟着工人往过走。

没走多远,就看到几个捉兔子的工人等着。

到着近就,一只青羊侧躺在地上。

姜宁捉住过这玩意,到是不稀罕。

其他人没见过,最多看到过无人机拍摄的照片,近距离观看青羊还是头一次,纷纷上前围观,就见这羊一只角都撞断了,前额在渗血,时不时的抽搐一下。

腿短毛长,四肢粗短而匀称,蹄子狭窄而强健。

既使都快挂了,也让人感觉到一股强烈的野性。

姜宁问道:“怎么撞树上的?”

工人道:“这些家伙忽然蹿出来,看到这边有人就往右边跑,可能是跑的太快了,这家伙转弯的时候没来得及避开,一头撞在了这棵树上。”

姜宁点了点头,这种概率虽然很小,但也不是没可能。

领导问道:“你们这有兽医吧?”

姜宁点头:“有,叫兽医了吗?”

工人说:“叫了,正往过赶呢!”

二场有兽医站,为客户提供诊治服务。

养了那么多牛,怎么可能没兽医。

这边的牲口有问题,也从二场叫兽医。

结果兽医还没到呢,羊已经死了。

姜宁蹲下摸了两把,道:“死透了。”

领导们脸色有点怪,都不知道说什么。

姜宁道:“死了就吃吧,话说养了这些家伙好几年,我还没尝过味道呢,今天正好尝尝野味,领导们给我做证,这家伙是自己撞死的,可不是我弄死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