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逍遥知东方慕白熟读兵书,又通晓天下之势,自然也就向他请教,如何才通彻底的解决榕县之匪患。
“榕县之匪患至今已有数年了,虽然官府也曾剿过,但却一直难有成效。这其中固然有像前边那位明县令那样的急功近利,肓目进军的。但主要还是因为这股山匪所在之地,不但地处山区,不利用大军行动和长期驻扎。更重要是,这里地处大虞与南中交界之地。山匪可在两国之间来回躲避。所以,要想真的剿灭这股山匪,需得与南中合力方可为之。”
听他说完,任逍遥不由的赞道:“东方兄所言,正合我意。我也认为,若要剿灭刘三疤这股山匪,必须与南中的应州共同行动,方能有成。不知,若要进剿的话,至少需要多少兵力方可呢?”
“兵不在多,而在精。这些山匪惯于山林间游走伏击,然毕竟是乌合之众,真正的战斗力却未必强。而且打顺风仗还行,一但遇上失利,便很容易形成溃败。若是将官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,我看五六百人足矣。而其中直接进行围剿的兵力有两至三百便可。另外还需一至两百人用于封锁几条主要的道路。山匪一败,必逃入南中境内。而此时若应州之军,能在其入境的要道上设下伏兵,便可一战而定,彻底清楚这股山匪。”
任逍遥听到这里,不由的一施礼:“东方兄果然高见。对了,昨日我们说到这天下之势。不知东方兄认为,若是大虞要一统天下的话,当如何为之呢?”
东方慕白笑着反问道:“不知任兄以为如何呢?”
任逍遥想了想道:“若依我之所见,当先灭东莱。东莱虽然国力弱,兵力也不足。但其背靠北宁,却经常给我大虞制造出不小的麻烦。如果我们能联合北燕,择机一战而灭之。那便等于断北宁一臂。虽然难度很大,不过只要进机选择得当,在北宁的注意力在别的方向之时。突然发起,且在北宁还未完全调配过来之时,便能一战而定的话。还是完全有可能的。”
那知东方慕白听后却微微一笑道:“我倒是认为,东莱不必急图。而是缓缓图之,虞国当是先图西景。”
任逍遥一听,也是大感意外,不由的问道:“西景与虞乃盟国,如何先图?这不是会失信于天下吗?”
东方慕白却说道:“若是以前,我也会赞同兄台的观点。可如今天下形势已变。西景一分为二,秦王据关陇与汉中,或暂称为东景。珉王据陇西的肃、凉、甘州与巴蜀,可暂称为西景。虽然二王经虞国调和,现已各安其境,暂时止戈。然一山难容二虎,如果我猜的不错的话,不出五六年,景国必再生乱。到时二王也必定再起战火。”
“可景国一乱,那北宁必复来。就算我大虞有心,恐怕也无力啊!”
东方慕白笑道:“我说的图西景,而非景国全部。二王相争,必有人破坏和约。至于是谁会破坏和约呢?”
任逍遥笑道:“只怕是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这种事很难说清楚的。”
“是啊!所以便可以将破坏和约之过加于西景珉王之上。虞军一面扶持秦王一派抵御北宁,因为他们这边与北宁接壤。所以暂不可图,而是要让他们依仗地利抵御北宁。一面派军入巴蜀征讨失约之西景。然后北上陇南、陇西,与东景之军夹击西景。可在灭西景之后,将甘州河西之地给西景,而大虞则独占巴蜀和凉、肃二州。要知首,虞国地处南方,本就缺少优良马匹。当前为数不多之战马,也多为从景国引进。若是据得凉、肃二州,不但打通了西域之商路,而且也能拥有优良战马的产地。”
这时周琦却不解的问道:“可是这样的话,那西景的秦王那一派会同意吗?那可是占了他们原来的大片土地啊?就分一个甘州及河西之部份地域,怕是他们不会答应啊!”
“周兄说的是!但这也得看人、看势。秦王这边的李泯、赵拓等流,皆是目光短浅,且好利之人。秦王年幼,东景这边自是由他们说了算。东西两景,本就实力相当。一但纷争再起,本就胜负难料。若是北宁再犯,首当其冲的便是东景这边。独以其力,自是难以两线相交。那么,这时摆在他们面前的便只有三种选择。”
“那三种选择?”任逍遥忙问道。
“其一,便是如同上次那样,两景暂时议和,共同对抗宁国。同时向虞国求援。然而,随着此次和约的破坏,恐怕两景之间也再无信任可言。而且像他们这样情况,两景相争,战事必难避免。虞国又能有多少精力、财力这样不停的救援呢?所以这种情况,不仅二景自知难以再像往日那样,虞国也难以接受。”
“既然这种选择几乎很难实现,那还有两种选择呢?”
“第二种选择,便是任由北宁入侵,东景率先灭亡。随着东景灭亡。为求能牵制住北宁,那虞国必然会加强与西景的同盟关系。以求双方自保。而西景秦王这边便没了任何机会。所以,这是东景这边绝不希望看到,和出现的情况。”
“至于第三种,便是我方才所言。东景要想生存,便只得依靠大虞抵御北宁。同时,配合虞军灭掉西景。因为,无论是西景获胜,还是北宁攻入,他们都没有活路。那么,剩下的便是唯一的选择。即然没得选,那便是他们最好的选择。至于将甘州分给东景,即算是对同盟的承诺,也算是给他们一些好处。而甘州本就地广人稀,交与东景也没太大影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