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旁的乔度一听,连忙上前说道:“殿下!此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啊!”
现在康王对于乔度的信任已然达到了顶峰,由他主导策划的这次政变,进行的也算十分顺利,所以对于乔度的话,康王几乎也是言听计众。一见他反对,便忙着问道:“先生这是何意啊?”
乔度忙道:“殿下!您想想,如今皇上刚刚驾崩,而跟在他身边的近臣便都突然身死,朝臣们会怎么想?而且现在殿下尚未登大宝呢!绝不能在此时再生出别的什么变故来。”
费光听罢,却反问道:“乔先生,此时若不除之。那他们将所知之事传出去了,岂不是便加的麻烦?”
“费大人!他们这些人都不傻!这无凭无据的,他们说出去了谁信啊?而在现在殿下已大权在手,他们就算是为了家眷着想,也不会随意乱说的。如今最重要的事,便是办好先帝的国丧!然后待殿下登基之后,再来收拾这些人也不迟。目前最重要的是稳住局面,且不可再生出什么乱子来!”
康王听罢,不由的点头赞道:“嗯!乔先生说的有理,我看就按先生之意来办吧!”
几人正说着,外边有人送来了夏荀的折子,康王打开一看,不由的笑道:“你别说,还正如乔先生所言,这夏荀还挺识趣的!”
费光忙问道:“这夏荀给殿下上的什么折子啊?”
一边将折子递给他,康王一边说道:“这夏荀自请降职,到边外去。你怎么看啊!”
费光看过折子之后说道:“看来,他这也是自保之计啊!即如此,殿下不如做个顺水人情,将其发往边外去。如此一来,他也对殿下构不成什么威胁了!”
“对!不过不准许其携带家眷。这样才能让他不敢胡言乱语。还有一个,便是不能让他去随州、邓城这些地方,毕竟他与那闻大将军关系还不错。我看,就不如将其发往梅州。那里远离京城,也不是啥重要的地方。只要他识趣,就能保其家眷平安!”
康王听乔度说完,不由的点点头道:“嗯!如此甚好!”
这时却听乔度说道:“殿下,在这几个人里,夏荀即已识趣的自贬边外。余下的那梁公公和洪公公,这两人乃是宦官。出了皇宫,没有皇上的恩宠,便啥也不是。主要还是那范忠!此人心思缜密,又掌控监正司多年,手下心腹也必然众多。这个人倒是绝不可留的!”
“那应该如何处置呢?”康王问道。
“应当对其严加监视,毕竟其家眷皆在郢都。他是不可能跑的。先免其职,待先帝丧期一过,再找个理由将其连同家眷流放。随后在途中除之!”
康王听罢点了点头道:“此计甚好!那这事就交给你去办!”
随着详嘉帝的灵柩迎回郢都,整个郢都都一片肃穆。虽然虞国提倡节俭,但皇帝的丧事还是比较隆重的。
胡皇后,也终于见到丞相唐滨。虽然他现在几乎已被架空,但官职尚在,作为百官之首,皇帝的丧礼,也是由他来主持。
趁着丧礼尚未开始,皇子、朝臣们正在依次祭拜之时,皇后拉着唐滨来到大殿侧面,见四下无人,这才小声说道:“唐相,你是本宫和陛下最为信任之人,现在本宫有一事相求。不知唐相可否替我去办?”
唐滨忙道:“娘娘若有何事,但说无妨。臣只要是能办到的,定当竭尽全力。”
“那本宫就先谢过唐相了。我想请你暗中去帮我查一个人的身世和来历,越详细越好!”
唐滨也一愣,他本以为皇后是怀疑皇上的死是否与康王有关,想让他去查这其中的原由。可没想到是让他一查一个人。
于是小声问道:“娘娘这是要查什么人啊?”
又小心的看了看,皇后这才说道:“郢都府尹,任逍遥的生世来历。越详细越好,而且一定不能让外人知道。当得暗中查探!”
唐滨虽然也十分意外,这皇后在这个当口,怎么会如此神秘的让他去查任逍遥的身世。但料想自然是有其原因的,而且现在他们也只能简短的交谈,不便详谈。虽然并不明白其为何这么做,但唐滨还是立即答应道:“请娘娘放心。虽然如今我这丞相已仅剩一空职,但这点事还是能够办到了的!”
皇后一听,忙向其微微一施礼:“那就有劳唐相了,此事切记、切记保密。一定要找绝对可靠之人去办!”
唐滨忙一还礼:“娘娘言重了,此乃老臣份内之事。一定按娘娘的吩咐办妥!”
皇后随即点了点头:“那就好,我们也进去吧,以免旁人见了生疑!”
七日之后,依照虞国的规距,详嘉帝就将移葬皇陵了。而这时的梁公公与洪公公,也同时向康王请求,希望能准许他们随同先帝灵柩前往皇陵,并且终身为先帝守陵。
康王一见,自然也是乐意啊!正愁着之后应该怎么处置这两个先皇的近臣呢。现在他们主动请辞去为先帝守陵。那不正好吗!到了皇陵,他们就不过是两个无权无势也无依靠的老太监。无论说什么,做什么,也难有人去理会了。
于是也就顺坡下驴的答应了他俩的请求,也免了暗中找人将他们除去,还有可能会带来的麻烦。特别是那梁公公,可是大内第一高手。究竟武功有多高,外边也无人知晓。如此一来,这个麻烦也就不存在了。
按虞国的规制,皇帝驾崩的国丧之期为一个月。一个月之后,国丧解除,一切便都应该恢复正常了。可目前详嘉帝已去,但国中却无主。
于是康王便让亲信近臣们,在解除国丧的第一天,在朝会上拥其为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