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2章 太学(2 / 2)

“师父说,这南宋的读书人,脊梁骨断了,不敢违迕咱们的.............太学到了。”小瞳蹦蹦跳跳的来到一座巨大的建筑群之前。

“我们是国师府的,这是令牌,带路吧。”小瞳鼻孔朝天,对在太学门口迎接的太学祭酒道,师父说了,这老头坏得很,蒙古人来了第一时间带头投降。

就是不知道师父为什么不是说金国而是蒙古人。

“是.是,三位天师请进..........”果然老头恭敬得很,和外面沸沸扬扬骂国师的年轻人不一样。

旁边不远处几个年轻学子一脸怒色,但不敢说话,果然脊梁骨断了。

踏入校门,一方宽阔的庭院映入眼帘,青石板路蜿蜒其间,径旁芳草如茵,点缀着几株苍松翠柏,风过处,松涛阵阵,似在低语着古今学问的传承。

庭院正中立有一座先师孔子的塑像,冕旒华服,手捧书卷,目光深邃而温和,凝视着太学的莘莘学子,激励着他们在求学之路上奋勇向前。

每逢初一、十五,学生们便会齐聚于此,举行庄重的祭孔仪式,香烛袅袅,钟磬齐鸣,在虔诚的拜谒中,汲取着先贤智慧的力量。

穿过庭院,便是太学的主体建筑——讲堂。

这是一座飞檐斗拱、雕梁画栋的宏伟楼阁,数十根朱红大柱撑起高阔的房顶,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洒下细碎光影,照亮了室内一排排整齐的书案。

讲堂正前方,设有一方高台,那是先生授课之处,一张长案、一把太师椅,简单陈设却令台下学生肃然起敬。

此时钟声敲响,学子们鱼贯而入,身着素色儒袍,头戴方巾,个个精神抖擞。

先生踱步登台,轻拂衣袖,展开经卷,或讲解四书五经要义,引经据典,剖析入微;

或论及当世之务,针砭时弊,言辞激昂。

台下学子们或凝神聆听,不时点头,手中笔不停歇,记录着知识要点;

或蹙眉沉思,待有所悟,眼中迸发出兴奋光芒,举手与先生切磋探讨,一时间,书声、论辩声交织回荡,知识的火花在这一方空间激烈碰撞。

太学的藏书阁,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,隐匿于校园一隅。

木质楼阁共三层,外观古朴典雅,内里却别有洞天。

踏入阁中,一股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,满架的书籍,经史子集应有尽有,从古老的竹简到崭新的线装书,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千年智慧。

书架之间,设有几张书桌,供学子们就近研读。为了保护书籍,阁内光线略显昏暗,但学子们毫不在意,他们手持烛台,凑近书卷,逐字逐句地研读那些珍贵典籍,沉浸在知识的海洋,仿若外界的喧嚣纷扰全然与己无关。

居住在太学宿舍的学子们,来自五湖四海,虽出身、背景各异,但为了求知报国的共同目标相聚于此,郭靖黄蓉一点都没看出来他们脊梁骨断了得样子。

宿舍区由一排排整齐的平房组成,房间不大,却收拾得干净整洁,一床、一桌、一凳、一书柜,便是学子们的栖居之所。

学子们为了课业勤勉努力;有的则围坐在一起,交流所学所思,分享家乡的奇闻轶事,欢声笑语与低沉的诵读声交织,勾勒出太学生活的另一番温馨画面。

在这南宋的太学之中,他们磨砺心智、增长学识,犹如点点星火,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,盼望着有朝一日能照亮这偏安一隅的江山社稷。